籍贯和户籍所在地的区别 (一)

籍贯和户籍所在地的区别

籍贯和户籍所在地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定义不同。

1. 户籍所在地: 是指我国居民户口簿登记所在地。 通常是家庭户口簿上的户口所在地,代表一个人当前的户籍管理地。 户口迁出后,户口所在地会随之发生变化,变为迁入户口的地区。

2. 籍贯: 是指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登记时需要填至县级行政区划。 在不能确定祖父居住地的情况下,随父亲籍贯;若父亲籍贯也无法确定,则登记本人的出生地。 籍贯的确定还与父母的国籍、出生医学证明的记载情况等因素有关,例如父亲是外国人或出生医学证明未记载父亲信息的,随母亲籍贯。

籍贯是什么意思? (二)

籍贯(又名祖居地、原籍)是指祖父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出生地。

籍贯原则上一般从父,个别特殊情况从母。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

【中文名】

籍贯

【拼音】

jí guàn

【基本含义】

祖居地或原籍

【释义】

籍贯,是祖居地或原籍。 详细指的是祖籍地,是一个家族族群的某一时期的某一位祖先的长久居住地 ,详细指的是曾祖父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曾祖父及父系祖先的出生地。一些已经离开了祖先的出生地或已经离开了家乡的人,他们的后代,仍然追溯祖先的出生地或祖先的家乡(即祖籍)来作为自己籍贯。

原籍指的是某人迁徙到某地前的某人原先的籍贯。

户籍地并不一定是这个人的祖籍地或籍贯地,尤其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和某些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建设的新地方和近代才有很快发展的地方,大量的人的籍贯地不是户籍地,这些人一般都是改革开放后或在中国的计划经济时代按照当时国家的分配从外地迁移或近代时才移民到新地方的。

按几千年来的中国的传统的说法,籍贯是祖籍地的一种表述,这是户籍与籍贯不同的地方。

籍贯一般从父系,个别从母系的;从祖籍,祖籍是指祖辈的长久居住地,按地域划分。

【出处】

在古代,单个籍的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的家庭对朝廷负担的徭役种类,也就是指其所从事的职业,如“盐户”(专门为朝廷煮盐以服役的)、“军户”等。

北魏诗歌《木兰诗》中木兰家就是军户,所以““昨日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同一种户役的人户都编入一份册籍。单个贯的字面意思指一个人的出生地,如“乡贯”、“里贯”。

《隋书·经籍志》“其无贯之人,不乐州县编户者,谓之浮浪人。”古代的户籍可指一个人的出生地(贯)和家庭徭役种类(籍)的登记文件。

白居易《新丰折臂翁》诗:“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籍贯合在一起,不是字面意思的简单相加,而是指祖居地(祖籍地)或原来籍贯,汉语的很多词汇并不是字面意思简单相加。

《魏书·景穆十二王列传》:“太兴弟遥, ……迁冀州刺史。遥以诸胡先无籍贯,奸良莫辨,悉令造籍。”不是说胡人没有出生地,而是没有注册。

《魏书·宦官列传》:“石荣籍贯兵伍,……”即其籍编于军队。

【示例】

籍贯的使用频率仍然很高,但特别是年轻人不很重视,他们普遍错误认为籍贯就是户口所在地或出生地,按几千年来的中国的传统的说法,籍贯是祖籍的一种表述。

户籍地,就是指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公民18周岁以前的户籍所在地,即个人的出生的地方(按照最新的地域划分)或居住地,不是父亲或母亲的户籍地,也不定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户籍地。而“祖籍”要追溯到哪一代,一般是曾祖父辈。举个例子,张三此前户口在四川,出生地是湖北,祖籍(曾祖父辈及)是湖南,如今户口从四川迁到了北京。他的籍贯准确说是湖南。经常使用的XXX人,其中的XXX指的就是某人的籍贯,而不是户籍地,比如“湖南人”,指的就是某人的籍贯地是湖南,是湖南的人,而不是说某人的户籍地是湖南。

【填写】

一般以某人的太祖父(或高祖父或曾祖父)的长久居住地或出生地作为某人的籍贯, 或太祖母(或高祖母或曾祖母)的长久居住地或出生地作为某人的籍贯; 或外太祖父(或外高祖父或外曾祖父)的长久居住地或出生地作为某人的籍贯,或外太祖母(或外高祖母或外曾祖母)的长久居住地或出生地作为某人的籍贯。

“籍贯”填写本人的祖居地(指祖父的长期居住地)。

籍贯和贯籍有什么区别 (三)

籍贯和贯籍的区别

答案:

籍贯和贯籍在含义上有所不同。籍贯通常是指一个人的出生地或祖籍,强调的是个人的出生背景或家族来源;而贯籍则指的是一个人的籍贯经过长时间变迁后形成的固定籍贯,即通常所说的户口所在地区。

解释:

籍贯与贯籍都是关于个人出身背景的概念,但在具体含义和使用上有所不同。

1. 籍贯通常是指一个人的出生地或者祖籍。在中国文化中,籍贯是个人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家族的历史和来源。例如,一个人的祖先来自某个地方,那么这个人的籍贯就是那里。

2. 贯籍则不同,它是指一个人的籍贯在经过长时间后形成的固定籍贯。换句话说,它通常是指个人的户口所在地区。这个概念更强调个人与特定地区的长期关联和归属感。在中国古代,人们可能因为工作、迁移等原因改变了自己的居住地点,但他们的贯籍仍然指向他们的祖先居住地。

3. 在现代,由于户籍制度的实行,人们的贯籍与户口紧密相关,反映了个人与某个地区的法律联系。因此,贯籍通常是固定不变的,除非个人迁移并更改户口所在地。而籍贯可能因人口普查或家族历史研究而得到更新或修正。

简而言之,籍贯侧重于描述个人的出生背景或家族来源,而贯籍则强调个人与特定地区的长期法律和社会关联。

籍贯到底该怎么填?现在籍贯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四)

在现今社会,填写个人信息时经常会出现“籍贯”一栏。许多人对籍贯的理解是自己的老家地址,但实际上,籍贯与祖籍是有区别的。那么,籍贯究竟是什么?我们是否还需要填写籍贯?它的存在意义又在哪里?下面我们来逐一解答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籍贯。根据公安部的相关规定,籍贯是指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如果祖父已故,则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如果祖父未落常住户口,则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的地方;如果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迁移户口,则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简而言之,籍贯是婴儿出生时祖父的户口所在地。

如果无法确定祖父的居住地,则随父亲籍贯填写;如果还无法确定父亲籍贯,则填写本人的出生地。由此可见,籍贯与祖父的户口所在地密切相关。例如,一个人的祖父在湖南长沙出生并世世代代居住在那里,那么他的祖籍就是湖南长沙。但是,如果这个人在出生前,祖父已迁居广东深圳并更改了户口,那么这个人的籍贯就是广东深圳,而不是湖南长沙。

接下来,我们探讨为什么要填写籍贯。有人认为,填写籍贯是为了让人们记住祖先来自哪里,不忘本。然而,籍贯设立的本意并非为此。我认为,籍贯更多的是一种历史遗留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人口流动开始变得频繁,很多人在全国各地流动,这时人与户口、人与祖籍的分离变得很普遍。

当时,许多人在找工作,特别是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时,需要进行政审。政审会追溯到父辈甚至爷爷辈,关注一个人的来源地。为了适应这种就业环境,当时在户口登记时填写籍贯成为一种常态。此外,填写籍贯也有利于对流动人口进行统计分析。例如,一些人跨省工作后,可能会将户口迁至外省,这时他们的子女出生时必须填写籍贯。填写籍贯更多是为了方便管理人口,统计人口流动,为人口政策决策提供参考数据。

实际上,目前户口本上填写的信息很多,有些信息看起来可能没什么用,但公安部门要求必须填写,因为这些信息有助于公安部门对户口进行统计。例如,通过户口本上填写籍贯,各地可以分析出原住居民和外来移民的比例,从而直观地看到人口流动方向和特点,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人口政策提供参考数据。

当然,只是我们的推断。关于填写籍贯的真实意图,我们没有看到有关部门的解释或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因此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推断。至于企业和机构在填写信息时也要填写籍贯,我认为这更多是一种习惯。

以前,一些企业在招聘时会对地域有要求,甚至明确表示不录取某个地方的人。因此,他们在筛选简历时,如果发现有某个地方籍贯的人,可能会首先排除,这实际上是一种职场歧视。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籍贯是否有意义。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户口管理制度和方法。我国之所以要填写籍贯,可能与我国人口众多、流动频繁有很大关系。然而,随着人口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随着人口管理联网的不断完善,现在想要查一个人的信息,想要统计人口的动向,其实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具体的数据,所以籍贯对于管理人口、统计人口的意义已经不是很大。相反,籍贯的存在反而可能让大家产生很多误解。

例如,很多人在填写籍贯时都不知道应该填写哪个地方,很多人可能随意填写。再比如,目前各地填写籍贯时,只能填写父亲一方的,也就是必须填写祖父户口所在地址。如果不知道祖父所在地址,那只能填写父亲籍贯的地址。对此,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对孩子来说都是一样,就像孩子可以跟父亲姓,也可以跟母亲姓一样,为什么孩子的籍贯必须跟父亲而不能跟母亲呢?

还有一点是,籍贯的存在很容易让大家出现一些尴尬的事情。比如,有一些人在上学或求职过程中填写籍贯,别人看到了就直接把他们当成老乡。但实际上,这些人可能从出生到现在从未去过籍贯所在的地方,对当地也不了解,甚至在当地连一个亲戚都没有,只是因为自己出生时祖父的户口在那个地方,所以糊里糊涂就变成了那个地方的人,这确实让人感到比较尴尬。

因此,很多人认为按照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籍贯没有必要填写。当然,是否填写籍贯实际上不是由我们说了算,而是由人口管理部门说了算。我相信我国之所以没有取消籍贯,而是保留着,肯定有一定的用处。至于这些用处是什么,我觉得到了关键时刻的时候就可能用得上了。

从上文,大家可以得知关于籍贯是什么意思的一些信息,相信看完本文的你,已经知道怎么做了,法构网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