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气是什么 (一)

答芥子气的学名为“二氯二乙硫醚”。(C2H4Cl)2S纯芥子气为无色有微弱大蒜气味的油状液体,工业品为黄色、棕色至深褐色,含杂质越多颜色越深。芥子气的纯度越高气味越小。芥子气难溶于水,但易溶于四氯化碳、乙醚、氯仿、汽油、煤油、乙醇等物质中。芥子气对皮肤有较强的渗透性,其液滴3~5分钟就渗入皮肤,15~20分钟可被皮肤完全吸收。芥子气还能溶解橡胶,因此,用橡胶布制作的防毒衣对芥子气来说使用时间十分有限。芥子气主要以液滴经皮肤吸收杀伤人员,也能以气、雾经呼吸道和皮肤吸收杀伤人员。芥子气对人体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能引起皮肤、眼睛、呼吸道及消化道损伤,并能通过上述途径引起全身中毒。芥子气对人造成伤害的实质是破坏组织细胞使之坏死、溃烂。芥子气中毒后愈合较慢且易引起感染。还由于芥子气扰乱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致使神经活动出现障碍,从而可以引起痉挛和麻痹
芥子气与沙林毒剂一样是化学武器中的超级杀手,与臭名昭著的沙林毒剂相比芥子气具有贮量较大,造成危害最严重的特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共生产芥子气13500吨,其中12000吨用于实战。最为著名的伤害案例是,当时身为巴伐利亚步兵班长的阿道夫.希特勒,被英军的芥子气炮弹毒伤,眼睛曾一度失明。
二战时期,日军在我国东北秘密驻有两支生化部队,即731部队与516部队。731部队侧重于生物武器的研究,516部队侧重于毒气研究,但其几乎所有的毒气试验都是在731做的。种种迹象表明,齐齐哈尔出现的日军遗留毒气罐伤人事件与这两支恶魔部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11日,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王鹏就日军做毒气人体试验的情况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同时,驻哈某部一位防化专业人士介绍了芥子气的武器发展史。
芥子气在纯液态时是一种略带甜味的无色油状液体,但工业品呈黄色或深褐色,并有芥末味。1822年,德斯普雷兹发现了芥子气;1886年,德国的梅耶首先人工合成成功,他发明的合成方法至今仍是芥子气最重要的合成方法之一。芥子气可以使皮肤红肿、起泡、溃烂,正常气候条件下,仅0.2毫克/升的浓度就可使人受到毒害,在神经性毒剂出现之前,它有“毒剂王”之称。
“日本人的毒气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20年代初,日本海军负责研究工作。二战开始,在日本广岛的大久岛建立了生产化学武器的基地。”731罪证陈列馆馆长王鹏介绍。当时,为了方便试验,日军的生化武器研究机构设在东北。1937年,驻扎在齐齐哈尔的关东军技术部设立了化学兵器部。1939年8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关东军化学部,即516部队(也叫齐齐哈尔研究所)。该部队建制250人左右,建址在齐齐哈尔火车站以东一公里。王鹏说,现在阴天下雨在当地还能闻到毒剂散发的轻微臭味,这都是当年日军倾倒原料和毒液所致。
516部队下设四个课,分别负责毒剂的侦检、毒物的合成、化学制剂的研究、防护和治疗。该部与日本关东军迫击炮第三团相配合进行大规模的化学武器试验,使其成为日本最主要的化学武器试验基地。有日俘称,该部曾在东北牡丹江、海拉尔等地多次进行芥子毒剂的布洒及氢氰酸装置和炸弹的效能试验。
“但516部队没法进行活体试验,它的一些试验要委托731进行。”据已披露的事实,两支魔鬼部队相互配合先后进行人体毒气试验五十多次。
“设在哈尔滨平房的731部队建有专门的毒气室,这个毒气室就是为516部队进行活体试验准备的。”王鹏说。731部队里面有一个臭名昭著的吉村班,从事冻伤试验。人被冻伤之后虽然手脚烂掉,但不会马上死去,这时候的人失去了做生物试验的价值,于是就被送进毒气室,因此516部队与吉村班的联系是最密切的。
“毒气试验在731部队是最残忍的,这是因为受害者往往是经受了残酷的折磨奄奄一息之时,又经受二次试验,当时的惨状即使是参与试验的日方军医也感到不寒而栗。”据王馆长介绍,在日本作家森村诚一著的《恶魔的饱食》一书中,日军军官披露了一次试验的情景:一对苏联母女被送进毒气室,日方研究人员隔着玻璃幕墙掐着秒表进行观察。毒气注入后,母亲用身体压住了女儿,但是无济于事,女儿同样出现强烈的中毒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痛苦挣扎之后母女俩先后死去。曾与芥子气打过交道。
据了解,为了应付紧急事件,哈尔滨和齐齐哈尔都曾驻有防化部队。驻哈某部防化部队的王某认为,从危害程度看,日军遗留在齐市的毒气罐里面盛的不仅仅是芥子气,有可能是威力更大的芥路混合毒剂。
据介绍,芥子气是糜烂性毒剂,它能直接损伤组织细胞,引起局部炎症,吸收后能导致全身中毒。军事上它被用于装填在炮弹、炸弹、火箭、地雷及航空布洒器或地面布洒器中使用。在外军化学弹药中,有装填单一的芥子气、芥子气与路易氏剂混装或含胶粘剂的胶状芥子气及胶状路易氏剂等。从外军大量贮备及两伊战争使用情况表明,在未来战争中使用的可能性很大,其重要性仅次于神经性毒剂。
一战后期,德国首先使用芥子气,引起交战各方纷纷效仿。据统计,一战因毒气伤亡人数达到130万,88.9%%是因芥子气中毒。此后发生的两伊战争中,芥子气的表现再次证明它仍是现代战争中最有效力的毒剂。但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芥子气伤害事件发生在意大利的巴里港。德军飞机击中了一艘停泊在这里的美军运输船,船上秘密存放着100吨芥子气。毒气泄露之后与油料混合污染了海面,毒雾笼罩在城市上空,造成近两千名不明真相的市民死亡。后人将这个事件称为芥子武器发展初期发生的“最惨烈的大试验”,惨剧发生后,包括12个民族的40具典型受害者尸体被军方运走进行研究。
在实际生活当中,王某与芥子毒剂打过交道。由于工作关系他先后两次进入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深造。学习过程中,他们曾针对芥子气进行过演习。他告诉记者,有了一定的防护知识,芥子气并不可怕。芥子毒剂特点为沸点较高、比重大,“它的凝固点是14.43℃,如果是冬天气温低就很难出现芥子气伤人的事件。”
因此,王某认为,日军的遗留毒气罐中很有可能混入了路易氏剂,“两种毒气混合增加了挥发性,毒性更大。”
据介绍,芥子气的中毒机理早有研究,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最新的观点是,它与人体的生物大分子结合,特别是对DNA的烃化作用是引起肌体广泛损伤的生物学基础,它与抗癌化疗药物的毒理学性质类似,目前正在使用的一种化疗药物即是它的衍生物。
据王某介绍,日军曾在抗战初期的淞沪战场、徐州战场等大规模使用过芥子毒剂,造成中国军民死亡近万人。由于威力巨大,在日本军队内部将其定为“黄一号”
日本侵略中国的“十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二)
答日本侵略中国的“十大历史事件: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扶立伪“满洲国”,731细菌部队。
1,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2,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英语:Russa-Japanese War;日语:日露戦争;俄语: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是指1904年到1905年间,日本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为了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辽东半岛的控制权,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战争。
3,济南惨案。
民国十七年(1928年), 蒋介石领导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战争,日本军国主义担心中国一旦统一,就不能任日本肆意侵略,于是竭力阻挠北伐战争的进行。1928年5月,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名,派兵进驻济南、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准备用武力阻止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当国民革命军于五月一日克复济南后,日军遂于五月三日派兵侵入中国政府所设的山东交涉署,将交涉员蔡公时割去耳鼻,然后枪杀,将交涉署职员全部杀害,并进攻国民革命军驻地、在济南城内肆意焚掠屠杀。此案中中国民众被焚杀死亡者,达一万七千余人,受伤者二千余人,被俘者五千余人。同时,日军在济南大量扣留车辆,截断交通线路,并强占胶济沿线的行政机关。
4,皇姑屯事件
皇姑屯事件是1928年6月4日日本关东军谋杀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事件。
凌晨5点30分,张作霖乘坐的专列经过京奉、南满铁路交叉处的三洞桥时,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炸药炸毁,张作霖被炸成重伤,送回沈阳后,于当日死去。但秘不发丧。其子张学良从前线动身,于6月18日赶回沈阳,稳定了东北局势,直到张学良21日继承父亲职务后,才正式公开发丧。案发皇姑屯站以东,史称皇姑屯事件。当时在日本国内,由于没有公布凶手,日本政府一直以“满洲某重大事件”代称。
5,九一八事变
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沙俄修建,后被日本所占),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6,华北事变
华北事变是指继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之后,1935年日本侵略军蚕食侵犯华北地区的一系列事件的统称。1933年长城抗战《塘沽协定》签订之后,日本暂时将对中国“武力鲸吞”的露骨侵略方式转变为有序推进的“渐进蚕食”方式,即企图一口一口啃噬掉中国。
这样,继东北之后,华北顺理成章地成为日本侵略的下一个目标。在日本的既定世界霸权方针下,中国民众和中国共产党、熟悉形势的世界各国观察家都非常清楚,日本绝不会满足仅仅占据东北的现状,华北必将成为东北之续。
7,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8,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 ,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
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是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无数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之一。南京大屠杀期间,《纽约时报》、《中央日报》、《新华日报》等中外媒体,均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大量的揭露。
9,扶立伪“满洲国“
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整个中国东北地区,使其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32年3月9日,在日本军队的撺掇下,末代皇帝溥仪,从天津秘密潜逃至东北,在长春成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1932年9月15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兼驻满全权大使武藤信义和伪满洲国总理郑孝胥在长春签订《日满议定书》,日本正式承认伪满洲国。
10,731细菌部队
731部队,全名为日本关东军驻满洲第731防疫给水部队,对外称石井部队或加茂部队。是侵华日军假借研究内容主要以研究防治疾病与饮水净化为名,实则使用活体中国人、朝鲜人、联军战俘进行生物武器与化学武器的效果实验。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细菌武器研究、实验及制造基地,是日本军国主义违背国际公约,用活人进行冻伤、细菌感染、毒气实验的大本营,是发动细菌战争的策源地,是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掠夺资源、践踏中国主权的重要罪证。
1984年印度毒气泄漏事件是什么? (三)
答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市发生了一起工业灾难,一家化工厂的毒气储存罐泄漏,导致大量甲基异氰酸酯(MIC)气体释放。这起事件导致了约3000人的死亡,超过20万人受重伤,67万人健康受损。时至今日,博帕尔市依然承受着这场灾难带来的后果。
在事故发生的前夜,即1984年12月2日夜晚,博帕尔市沉浸在宁静之中。大多数居民已经入睡,街道上空无一人,只有偶尔路过的夜行者。然而,此时一场灾难正在悄然酝酿。
事故发生时,储存罐内的温度高达38℃,远超正常水平。这一温度促进了MIC气体的汽化,导致罐内压力急剧上升。通常,这些气体应通过安全阀门排放到洗涤罐中进行处理,但当晚这些阀门失灵。结果,12月3日零时过后,MIC气体未经充分处理即从洗涤罐中释放,随后又因点燃塔的失效而未能被点燃。
气体比空气重,因此它沿着地面流动,向市中心的居民区扩散。毒气的释放无声无息,却致命。在毒气最先到达的火车站,工作人员和无家可归者无一幸免。不久,毒气笼罩了博帕尔市40平方公里的区域,形成了一层毒雾。
许多居民在睡梦中因毒气而丧命,而那些被汽笛声惊醒的人,尽管逃出了家门,却因毒气而呼吸困难,头晕目眩。恐慌中的人群四处奔逃,街道上充斥着尖叫和求救声。
死亡人数在几日内迅速上升,超过2500人丧生,20多万人受影响。博帕尔市及其周边的11个居民区受到波及。统计显示,3年内死亡人数增至2850人,许多人失明,器官受损,甚至精神失常。此外,畸形婴儿和流产率也有所上升,灾祸的影响延续到了下一代。
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震惊了世界,凸显了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它不仅暴露了安全生产的不足,还反映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环境问题上的不平等。事故暴露了在化工厂建设和运营中忽视安全教育与透明的严重问题。
日本地铁安检吗 日本地铁为什么不安检 (四)
答最很多国家中,我们知道,日本是一个安全指数非常高的国家,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来日本旅行的原因之一,不是只是因为这里的风景秀丽浪漫的,那么,很多人开始问小编,听说日本地铁是没有安检的,是真的吗
接下来,就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了解日本到底地铁安检不安检,具体又是因为什么呢
日本地铁安检吗
相比国内各大小城市地铁站、长途汽车站、火车站复杂的安全检查,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车站是没有安检的,不仅没有安检,甚至有些国家连检票的都没有,乘客可以随意进出车站。
日本地铁为什么没有安检
日本的地铁并不是一直平安无事,曾经发生过恐怖袭击或者安全事故,比如1995年3月20日东京地铁发生的震惊世界的沙林毒气袭击事件,结过造成13人死亡、5500多人受伤。
其实,日本也考虑过增加安检设施,在2015年6月新干线列车纵火事件后,日本国土交通省就曾要求铁路公司对乘客携带物品进行严格严查,以防止类似恶性事件的发生。不过一些客观的原因,最终无法实现。
1.客流量巨大
以东京为例,每天有600万人往来于东京与周边的城市,日平均客流量达1100万人次,是世界上客流量最大的地铁系统之一,而北京、上海的日均客流量在900万人次左右。
为了满足如此多的乘客进出,日本的地铁站、新干线车站设计理念都是如何快速、便捷的疏散乘客,避免人群拥堵。
如果增加安检,必然会影响乘客进出车站的效率,不仅会造成乘客的拥堵,甚至会影响列车的准点行驶,严重的话会造成整个车站的瘫痪。
2.投资过大
日本车站为了保证客流畅通,增加了大量的出入口。以东京车站为例,共有检票口18个,出口56个。在整个东京的地铁系统中,拥有285个座车站,而东京市周边车站更是达到1800多个。
如果都增加安检设备和安检人员,投入是非常巨大的。这个支出单凭政府自己是无法担负的,结过只能提高票价来弥补财政开支,但乘客会坚决反对这一做法。
3.小概率事件
日本治安良好,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国家之一,国民的法律意识也比较强。虽然日本地铁、新干线也发生过恐怖袭击、自杀式袭击的事件,但之间间隔很长,次数少,发生的概率很低。
像1995年“沙林毒气事件”是1927年日本开设地铁以来发生的第一起恐怖袭击事件。所以,针对如此低的犯罪案件,没有必要增加安检设施加以防范。
4.隐私和人权
日本有律师表达过“地铁安检对人权是一种侵害”的看法,可能这位律师的说法有些严重,但这是国家文化的一部分。
包括在西方很多国家出于对乘客的信任和尊重,不查票、不安检、进出车站闸机完全开放,而搜身、出示证件、开包检查等都是针对犯罪嫌疑人的做法。
如果对每一位进出站的乘客都这样,势必会让很多乘客不舒服,感觉到自己的隐私、人身权益受到极大侵害。强行推行安检,从民间舆论上会有极大地压力。
5.建筑空间所限
外国很多地铁、铁路建设时间很早,伦敦地铁是19世纪中叶投入运营,而日本的地铁也是建于20世纪初。车站内通道空间狭窄,别说增加安检设备,有的甚至连宽敞的候车厅都没有,这一点与中国完全不同。
还有,很多国家车站不仅是乘车的地方,还是巨大的商业综合体,绝大多数空间都被各种商店、餐厅占据。
好了,看来上面的不得不感慨一下,其实小编也希望没有安检,因为麻烦,但是中国人太多了,而且总会有一些偷奸耍滑的,所以必须要安检的,每一个国家的国情是不一样,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国家都一样啊!
想要成长,必定会经过生活的残酷洗礼,我们能做的只是杯打倒后重新站起来前进。上面关于日本火车站毒气事件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信息了解不少了,法构网希望你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