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今天下午,双鸭山卧虹桥发生交通事故,说死十多人。问有没有现场采访。
- 2、日本。1928年。济南惨案到底是怎么回事?
- 3、女法官地下车库被刀刺脖颈身亡,死者家属上诉的诉求是什么?
- 4、清朝六不总督被虏印度、一品大员为何饿死他乡?
本文目录导航:
今天下午,双鸭山卧虹桥发生交通事故,说死十多人。问有没有现场采访。 (一)

最佳答案2010年9月1日14时40分,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尖山区卧虹桥路有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两辆翻斗与一辆小客车相撞,客车被夹在中间,车内多人被困。据现场观众讲述,两辆大车把小客夹中间了,小客车被挤成正方形,客车里冒出黑烟,其中一辆大车中的沙子把小客车部分埋上,大量血迹顺着客车流出。有目击者称:大约有20人伤亡(官方称4死5伤)4米长的客车被挤称1米多。事故发生后,双鸭山市相关部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当地交警、消防、“120”急救车立即赶赴现场营救。目前,事故已造成多人死伤。由于客车受损严重,救援困难,尸体被拉出后直接送上了殡仪馆的灵车。事情还在进一步发展中。
在这场车祸发生两个小时后,又有网友对记者描述了现场情况,:“这个事故很大很惨,一个拉沙子的大卡车下坡爆胎,高速冲向其他的一辆往上行的拉石子的货车。把一辆载客的小客车夹贬了,当场情况我不知,我是4点时候到现场去看的,只一个活着的,其他都是死亡了,事故发生2个小时过去了,还没有把伤者救援出来,看出双鸭山处理重大交通事故的薄弱能力”“另外这个福利小客虽有超员,但它很无辜,正常行驶被别的卡车夹贬了。另外爆胎失控的拉沙子的这两卡车车还把一辆七星开来,同向行驶的绿色的中巴客车撞了一下差点没给幢下桥去,车轮最后就停在桥边,很险的,但是这个中巴被突然不妨的追尾,也把前面一个骑摩托的男子压在车下死亡,拉出来时候很惨,就不多详细说了,血腥!”“这个事故的间接原因就是领导大力搞建设搞工程,导致交通混乱,所致,。其实不是福利小客超载,是搞工程的卡车超载,爆胎所致,伤及很多无辜,夺去了很多老百姓的生命。大家可以现在同时看看我们新兴大街,东平行路,西平行路的交通状况,我们双鸭山就这几条市内干道,现在是什么状况,有人管吗?以后能保证不出事吗?”
有网友发帖称:“我就是双鸭山市民,所有人都传开了,至少20人死亡,有可能20、因为在院救治的不一定能不能救活。这么大的交通事故双鸭山宣传部还在这里作秀!竟然说只有4人死亡,瞒得了电视新闻,瞒不了网络新闻!” 新闻媒体,瞒报,谎报,自身道德确实又为另一人间遗憾。
在双鸭山市百度贴吧的两个置顶帖中奇怪的发现,其中一个置顶帖正在讨论着客车超载严重的问题,由此可见双鸭山市客运超载一直出于严峻状态,并且已经引起了当地人民和政府的重视。据内部人士透漏双鸭山市交通局为了严打客车超员,已经采取了一些性行政手段,如出入市内检查,安装GPS等,同时也有客车司机称:尚未安装GPS。
2010年8月下旬,宝山客车,领东福利客车集体停运罢工以反对政府强行安装GPS这一举措。到底是谁对谁错呢?是罢工的小客车司机还是强行安装GPS的交警部门呢。 这次车祸就发生在未安装GPS导航的福利客车里,事实说明问题---超员非常危险。既然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到超载的危害性,在进10天内抓紧安装GPS导航,或许这次车祸可以避免。血淋淋的事件教育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同时客车司机更要自律,交警部门的管理任重道远,你们是人民的生命的保护伞,希望你们认真负起责任,扎扎实实工作,彻底改变你们在双市人民中的形象。
有网友表示:双鸭山的小客车的车主早该整治了,每次乘做双鸭山客车都会出现不和谐的场面,客车为了多拉人在不该停车的位置停车,遇到交警就叫乘客蹲着,乘务员与乘客争吵也常见,乘客经常听到乘务员打电话,乘务员前后车之间,乘务员与交警之间。
目前,我省市县客运班车的超员问题严重,其形势更有日趋泛滥之势。在记者的采访中,我省交通运管、交警等有关部门分别就客运汽车超员所带来的危害性进行了详细解说。
据介绍,客车超员后,无座位的乘客只能站立或挤在车厢内,在车辆行进过程中,如急转弯、刹车,很容易造成乘客在车厢内磕碰,发生“客伤”事故。对一些根本没有任何防护能力和自救能力的孩子来说,就算是一个急刹车,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
此外,由于客车超员载客,导致车辆超出其载重量,会增加驾驶人在行车过程中的不稳定性。车辆在超员状态下,载重量增大,车辆惯性加大、制动距离加长,危险性也相应增大。如果严重超员,则极易因轮胎负荷过重、变形过大引发爆胎、突然偏驶、制动失灵、转向失控等,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客车超员同时也给安全行车带来严重隐患,特别是发生交通事故、车辆自燃等意外情况时,给乘客逃生、抢救伤员带来极大困难。超员客车因知自身违法,往往躲避检查甚至是超速行驶,更增加了安全隐患。
运管、交警等有关部门认为,“车主追求利益”、“运力紧张”、“管理与处罚不足”等原因造成了客运汽车超员现象的泛滥,但群众的漠视态度也是对客车超员的纵容。乘车群众应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拒绝乘坐超员车辆,并积极向运管和交警部门举报超载车辆,对违法车辆形成一种震慑的力量。
平安出行,拒绝超载,政府应该为乘客创造和谐的乘车环境,这已经是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希望有关部门加紧安装GPS加强监管,不希望下一个卧虹桥撞车事件中死亡的就是咱们们自己。
日本。1928年。济南惨案到底是怎么回事? (二)
最佳答案1928年5月,日本军队大举向山东济南进攻,屠杀中国外交官员,打死打伤中国军民数千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因惨案发端于5月3日,故又称“五·三惨案”。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欠下的一笔血债。
军阀混战时期,蒋介石在英、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出兵攻打奉系军阀张作霖,以图统一北方。支持张作霖的日本帝国主义害怕英、美势力向北方发展,侵犯它的利益,就借口保护侨民,把军队开进了济南,阻挠蒋介石的军队北上。5月1日,蒋介石的军队一开进济南,日本军队就寻衅开枪,打死中国军民多人。
3日,日军又以种种借口在济南奸淫掳掠,无所不为。中国军民在马路上行走时,在商店里买东西时,甚至在澡堂里洗澡、在理发店里理发时,只要被日本兵碰上,立即遭到杀害。日军还唆使日侨义勇团,杀害平日有反日言论或者取缔过日货的中国学生、工人、店员。一时间,济南成了日寇屠杀中国军民的杀人场。
这次“济南惨案”,日寇杀死中国军民6000多人,伤1700多人,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及抵制日货的怒潮随即席卷全国。蒋军官兵对日军暴行忍无可忍,被迫进行自卫还击。但是,当时在济南城里的蒋介石置同胞死活于不顾,竟下令各师“约束士兵不准还击”。
第二年,中日两国政府签订“济南惨案”协定,规定南京政府负责保障日侨生命安全,日军于两个月后全部撤退。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对日屈服,“五·三”惨案就如此草草了结。年,中日两国政府签订“济南惨案”协定,规定南京政府负责保障日侨生命安全,日军于两个月后全部撤退。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对日屈服,“五·三”惨案就如此草草了结。
女法官地下车库被刀刺脖颈身亡,死者家属上诉的诉求是什么? (三)
最佳答案一审终于开庭了,死者的家属也提起了民事诉讼,具体的诉求现在并没有透露。对于这件事情的发生,性质是极其恶劣的,凶手真的太可恶了。
这位女法官她的年纪永远定格在了45岁,这个年纪的她上有老下有小,可是现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而这一切,就是因为女法官她守护住了原则和正义。
拒绝“走后门”,惹来杀身之祸这天女法官周某和往常一样出现在车库里,突然被出现的凶手向某用刀直接就刺入了颈部。等到人员赶到的时候,周某已经死亡了,后来向某就被拘留了,案件开始了调查。
当时初步的调查是,周某和向某两个人是老乡。因为周某的工作是法院的女法官,而向某有一个案件正好在这个法院,然后向某对于审判的结果不满意,所以就找到周某想要走后门。
后来周某把案件调出来看了一下,并没有发现有任何问题,然后就拒绝了向某。这个时候的向某就有了怨恨,然后就像要报复。
后来,向某就应聘到了周某的小区,成为了一名保洁员。保洁员这个工作做了5天的时间,而她的目的就是要观察周某的行程,看她每天都什么时候出门,什么时候回来。
就这样向某摸清了之后,在7点30的时候,向某就伸出了罪恶的手,将周某刺倒,周某在也有没起来了。
后来有一位知情透露,两个人很早的时候就认识,他们是的关系除了老乡之外,还是同学,并且是在中学和大学的时候都是同学。
向某想让周某帮什么忙这件事情要从很早的时候说起了,那个时候的向某在一家公司上班,后来到了因为岗位出现了调动,但是向某对于这个调动是不愿意的,然后就和公司发生了矛盾。
因为打人这次的事情,向某被拘留了,最后和对方达成了和解,赔偿了医药费还有补偿。
之后这件事情并没有结束,公司把向某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她散布了不实的言论,而这样的行为也违反了国家的劳动法,还有一些相关的制度,所以公司要与向某解除劳动的关系。
而对于向某来讲,她觉得这是不合理的。然后她也开始起诉这家公司,要求对方继续履行劳动合同,还要求对她进行补偿,对于这样的诉求,在法院一审和二审的时候,并没有支持向某。
这个时候,向某想让周某“打招呼”当初这个案子在一审和二审的时候向某就向周某去咨询过,当时周某在了解了案件的资料以后,就表示过这个案子向某是不在理的,并且也告诉向某败诉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这个时候的向某并没有将周某的话听进去,然后他还想要让周某利用自己的职权跟法院去“打招呼”,而周某并没有同意。
这件事情发生以后,周某的丈夫说过,其实在老家很多人都知道自己的妻子有这样的身份,所以发生任何事情的话都想要来找后门。
但是那个时候妻子就已经和家乡的人说过,她不允许因为案子来上我们家敲门。而也正是因为这样,当时很多老乡都觉得周某是一个不讲人情的人。
而向某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对于一审,二审的结果她不满意,之后他又申请了再次进行审理,后来最终这个案件还是被驳回了。而也正是这最后一次被驳回,让向某的内心产生了怨恨,而这怨恨她都撒到了周某的身上。
向某的学历也很高,为何会做这样的事其实向某和周某她们两个人不仅仅是同学的关系,两个人也是非常好的闺蜜,并且向某的学历也是很高的是硕士毕业。
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做任何事情一定会有更多的思考,不会去做违反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的事情。
可是向某去做了让人无法原谅的事,而这件事情其实和向某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在我看来,向某的性格是冲动和极端的。在工作上不满领导的安排,然后就用很极端的方式去攻击领导。
然后找周某办事,周某没有同意,然后就怀恨在心,起了杀害对方的心思。所以在我看来,向某是一个极其极端的人,并且她的性格也是很冲动的,她将自己的错误都怪罪在了别人的身上。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想,她也是在逃避这样的现实,并且也是没有办法去接受这样的现实。所以她一味地想要改变结果,因为自己的一时冲动让干了二十多年的工作没有了。
向某没有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反而把这件事情全都怪罪在了周某不帮忙的事情上,不得不说,向某配不上她的学历。
周某用生命捍卫了正义周某在法院工作十多年的时间了,同事们对她的评价是非常高的,无论是在素质方面还是在业务能力方面,她都是很棒的。
其实在法院工作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因为有很多案件,他们的处理程序也是非常复杂的,并且事情的关系也是非常乱的,甚至有一些案件都理不出头绪。
而对于周某来讲,她和自己的团队对于每一个案件都会非常认真地去完成,很多案件也在他们的合作之下顺利地解决掉了。
周某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认真,要对事件的当事人负责任。对于这样一位法官,用这样的方式离开,无疑是令人非常悲痛的事情。而对于家属来讲,更不能面对自己的亲人离开。
周某有一个儿子,在周某出事的之后,儿子就说过,他长大了以后也要去学法律。
而周某的丈夫陈某也是非常难过的,以前周某忙得没时间照顾家庭和老人,都是陈某在被周某的背后默默的支持。
周某的父亲也说,女儿是他一生的骄傲。
正义什么时候都不缺席如今这个案件已经在正式的审理过程中了,对于向某的行为一定要严惩才可以。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杀害法官,这样的行为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而最后,我想说的是,对于这样工作者来说,一定要保护好他们,因为没有他们在,哪有公平的存在。女法官周某已经离开了,说再多的话也已经挽回不了了。真心希望以后这样的事情,永远不要在发生了。
清朝六不总督被虏印度、一品大员为何饿死他乡? (四)
最佳答案被俘虏至印度的清朝两广总督名叫叶名琛,这位清末所谓的“奇葩”总督,实际上是封建专制社会下的牺牲品,他无力改变清末腐朽局势,被俘后还遭清廷抛弃,从英国战船押送至印度时,英国军官见到这位俘虏皆脱帽致敬,到达印度后保持了高尚的民族气节,最终以“不食异乡食”而活活饿死。
(一)、清廷的颜面、疆臣的原则
有句话说出名要趁早,叶名琛是18岁的贡生、26岁的进士、38岁的广东巡抚,清朝能有此功名以及官职晋升的人并不多,可见他是封建官僚体系中的拔尖者。功名是刻苦专研学出来的,官职是专心剿匪混出来的,这也证明了他是非常契合封建社会游戏规则的人,敲门砖与垫脚石掌握的很到位,以至于“年未四十,超任疆圻”,当然,这也是他为官后期一些举动的决定性因素。
先来看看两广总督耆英是如何处理广州绅民“平英团”的三元里抗英事件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对英开放五口通商,非常有骨气的广州人就是不让英国人入城设领事馆,所以组织了民间的抗英斗争,时任两广总督的耆英两头讨好,一方面不敢强行镇压粤民,以免扣上卖国贼的罪名,一方面又不敢与英国决裂,怕误了通商大计,于是暗许英国人慢慢解决,期限两年。这就是典型的清末封建官僚处理问题的方式,谁都不得罪,把事往后推,推给下一任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
(耆英与李鸿章)
“不折一兵,不发一矢,中外绥靖,可以久安,实深嘉悦!”——道光嘉奖诏
果不其然,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徐广缙代替了耆英,英国人觉得两年之约恐要破产,于是干脆将军舰开进珠江口,准备威逼这位新任代理总督,但徐广缙不是软柿子,迎合着粤民的抗英热潮,硬是组织起了10万余民兵,架着各种规格不一的船支围住了英国军舰,英国人人虽船坚炮利,但也抵不住这种狗皮膏药式的人海战术,时任香港总督的英国人文翰就此认怂,答应了修改条款,不再入城设馆。这件事上,时任广东巡抚的叶名琛就是徐广缙的最佳帮手,一手策划了这个让道光皇帝欣喜、扬眉吐气的强硬方案。
首先,叶名琛也立场上非常坚定,因为《南京条约》中没有让英国人入广州城设领事馆的相关条款,如果英国人进入广州,那么他这个广东巡抚也会背上卖国贼的骂名,更会让清朝的主权进一步丧失。其次,叶名琛是从招募乡勇剿匪起家的主儿,在英军入珠江口时,他便发以自己的“对口专业”募集兵勇,为下一步的强硬态度奠定了实力基础。所以说叶名琛帮助徐广缙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是以大清疆臣的身份捍卫国家主权,为清廷争了面子,也顺应了当时的民心。为此,道光帝赐其男爵,这在汉臣里算是非常高的嘉奖了。
(二)、“六不总督”难为无米之炊
到了1856年,“亚罗号”事件爆发,叶名琛这种在清廷“体制内”成长的官员,最懂得按规章办事,处理亚罗号事件也不例外,他的原则就是严格按照“大清律”和“国际法”办事,这艘挂着英国人“羊头”的非法船只必须要受到查办。英方作为这艘商船的保护伞,当然要为幕后老板撑腰杆,1000两白银的保护费也不是白交的。叶名琛在船上查扣嫌犯12人,而英国方面不仅动用香港总督协调,还以海军司令部出面威胁,继而威逼放人,并令叶名琛道歉。经多轮谈判周璇,叶名琛迫于英国海军的实力,只得将扣押的12人全部释放,但他坚持拒绝道歉,这一点上仍然是捍卫清朝的司法颜面。
“叶总督有礼貌地、心平气和地答复了激动了的年轻英国领事的蛮横要求。他说明了捕人的理由,并对因此而引起的误会表示遗憾,同时他断然否认有任何侮辱英国国旗的意图。”——《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
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正是叶名琛的不道歉行为,所以说这个事件无论叶名琛怎么处理,这场战争都是蓄谋已久的,若果责怪他处理“外务不利”实则有些委屈。当英国军舰不宣而战,炮轰广州城时,叶名琛的处境相当被动,他只能发布告示,以“英夷攻扰省城,伤害兵民,罪大恶极”来点燃民族情绪,力图向领事馆事件一样招揽民众进行抵抗。由于领事馆事件中英国的认怂,所以他在时局判断上表现出滞后性,毕竟英国人也不会告诉他我就是动真格的要开战了。所以他认为英国人“未尝不惮粤民之悍”,从国家层面讲,他并没有向朝廷提出组织正规军力抵抗,意在保存实力。
不战、不和、不守
最重要的一点则是清廷的态度,早在道光还在时,就对洋人挑衅东南沿海时发话“朕恐濒海居民或遭蹂躏,一切隐忍待之”,这是清政府为处理洋人关系时定下的基调,叶名琛的“不战”罪名就是来源于此。处理国际关系时,以民间的力量做局部抵抗,会给国家间的外交留下回旋余地,直到今天也是如此,如果上升到国家之间的宣战,那么就只有事态升级这一条路。所以叶名琛的“不战”是符合当时清政府态度的。
炮轰广州城在后世回望时,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开端,但对于当时事态来看,清政府可能会有调停或者谈判的意向。而战端刚起,叶名琛只深悟清廷态度,没有动用官方军队,而是发布告示,明码标价“三十两一颗人头”,鼓励民众杀敌报国,所以处在是战非战的状态。加之清政府也未明确指示对英态度,叶名琛一个两广总督也无法做到求和,只能暂且“不和”。
之所以清朝的腐朽已经深入骨髓,是因为封建社会的迂腐到了无药可救的状态,叶名琛作为两广总督、体仁阁大学士,乃一品大员,在这种紧要关头仍以封建迷信做判断。他在总督衙门里设了“长春仙馆”,广州炮声一响,他按规矩向朝廷奏明事态,陈述对策后,便走向仙馆问计于“吕洞宾”、“李太白”两位大仙,得神仙占语“十五日无事”,故而有了“不守”的高枕无忧。
所以在战争爆发后,出现了一个很奇特的军事现象,那就是民团成为保卫国家的主要力量,他们奋不顾身的自杀式袭击英国军舰,火烧英国军营。而广东水师则成为配合性质的截击英国军队补给,且仿佛很有战略意义的直捣英军驻地。不过这种民团骚扰、正规军打补给的战术在前期有所收效,法国人本是受邀合战,见到英军被折磨的疲惫不堪,干脆退出战场。
广州被攻占后,叶名琛并没有自杀谢罪,这一点被清廷认为是没有尽到臣节的,这也是清政府强加到叶名琛头上的罪名。一方面是清廷责怪他处事不利,导致开启战端,是误国误民的行为;另一方面是担心英国会以叶名琛为人质提出不合理要求,所以在得知叶名琛被俘后,立即免去了他所有职位,并声称无足轻重,鼓励广东各地民众继续反抗,不用担心叶名琛的性命会受波及,从这一点看,叶名琛其实在广东民间的口碑是相当高的。
综上可见,叶名琛这个“六不”总督是腐朽封建王朝的牺牲品,他在传统礼教中构建了士大夫那一套世界观、价值观,也保留了封建守旧思想中顽固不化的特色,这种时代造就的官员本就难以面对洋人的船坚炮利,他只能以愚忠捍卫最后的臣节。
想要成长,必定会经过生活的残酷洗礼,我们能做的只是杯打倒后重新站起来前进。上面关于该事件导致死者家属50多人找到乡政府,但被乡政府以蛮横的态度驱散。的信息了解不少了,法构网希望你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