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苏轼散文而
- 2、西汉第一代广陵王:刘胥,曾空手与熊、野猪等猛兽搏斗
- 3、古人常说“静以修身”,做到什么的人能成大事?
本文提供以下多个参考答案,希望解决了你的疑问:
苏轼散文而 (一)

最佳答案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凌虚台记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题解】
宋仁宗嘉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书判官。太守陈希亮于后圃筑土台,自名“凌虚台”,请苏轼写了这篇题记。文章记叙了土台的修建和命名过程,并引古证今,发为感慨,从人事万物变化无常的感叹中,批判了稍有所得便“夸世而自足”的作风,鼓励人们去探求真正可以永久依靠的东西。文章寓理深刻,委宛含蓄,读来耐人寻味。
2 回复:苏轼散文
喜雨亭记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题解】
苏轼于嘉佑六年(1061)任凤翔府签书判官,第二年修建此亭,恰逢喜降春雨,于是命名为“喜雨亭”。文章从该亭命名的缘由写起,记述建亭经过,表达人们久旱逢雨时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作者儒家重农、重民的仁政思想。文章句法灵活,笔调活泼,在风趣的对话中轻松含蓄地发表见解,给人以举重若轻的感觉。
3 回复:苏轼散文
超然台记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丑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使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囿,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题解】
苏轼调任密州知州第二年,修复了一座残破的楼台,其弟苏辙为之起名“超然”。苏轼便写了这篇《超然台记》,以表明超然物外、无往而不乐的思想。这实际是政治失意后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苏轼因不同意王安石变法中某些措施而自请外调,仕途坎坷不平,思想上产生了归向老庄的倾向。所谓超然之乐,实际含有政治失意的辛酸。既不能摆脱官场,又要寻求超然之乐,正是内心世界矛盾的体现。唯其有这种矛盾更使文章委宛多姿,意味深长。文章写景生动,说理透辟,语言清新自然行文如汩汩流泉,体现了苏文洒脱自如、纵横不羁的特点。
4 回复:苏轼散文
放鹤亭记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题解】
本文作于苏轼知徐州时,主要描写与山人游宴之乐,并通过引古证今,歌颂隐逸者的乐趣,寄寓自己政治失意时想往清远闲放的情怀。文章写景精约,却特征突出;叙事简明,却清晰有致;引用典故能切中当今;用活泼的对答歌咏方式抒情达意,显得轻松自由,读来饶有兴味。
宋代隐者张师厚,字天骥,隐居徐州云龙山,自号云龙山人。曾于东山建亭,因自驯二鹤出入山中经过此亭,故名“放鹤亭”。
5 回复:苏轼散文
文与可画侉篔筜谷偃竹记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题解】
熙宁八年(1075)文与可任洋州知州,筑亭筼筜谷上,游乐谷中。曾画一幅水墨偃竹(偃卧而生的竹)赠苏轼。与可病逝后,苏轼在湖州曝晒书画,见到这幅遗作,写了这篇题记。
本文既是一篇生动的抚今追昔的纪念性散文,又是一篇精辟的文艺随笔。特别是关于“胸有成竹”、“意在笔先”的创作规律的提出,成为文艺创作的经典理论。
北宋著名画家文同,字与可,苏轼表兄。筼筜(yún dāng),竹名,茎粗,杆长,节大。陕西洋州西北五里谷中产此竹,因名筼筜谷。
6 回复:苏轼散文
方山子传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
【题解】
苏轼作凤翔签判时曾与陈慥交游。其时陈慥任侠好酒,豪气满怀。十九年后苏轼贬官黄州团练副使,途中相遇陈慥却变成了隐士。苏轼感于人世变迁而为他作传,谓其弃富贵而隐居于深山幽谷为“有自得”。文章刻画人物笔墨精约而生动传神。寥寥数笔便把方山子青年时的豪气与隐者之风描绘得栩栩如生。所以李刚己说:“此篇跌宕有奇气。”
风翔知府陈希亮之子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
7 回复:苏轼散文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题解】
本文篇幅虽小,却写景抒怀功力独到。在解衣欲睡之际,忽月色入户,睡意全无,于是欣然起行。良辰美景,缺少同乐之人,这才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切都像信步由之,信笔书之,无意为文,却文笔自然。文中十八字写景,可谓少矣,然那空明如积水的月色,如藻荇交横的竹柏之影,都描绘得那么生动感人,如有神助。
承天寺在湖北黄冈县南。
8 回复:苏轼散文
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锵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题解】
这是一篇别开生面的游记文,它不注重山川形胜的描写,而注重辩难与议论,其所阐发的道理又是通过游程的记录来说明,这需要处理好记游、辩难和议论三者关系。作者巧妙地把记游作为辩难的根据,而议论则是对辩难的生发和引申,不仅讲清了知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见识的关系、知与言的关系,而且把石钟山的壮丽风光描绘得生动传神。这种于形象描绘中熔入理性分析的高超技巧,是他人难以企及的。
石钟山在今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
9 回复:苏轼散文
潮州韩文公庙碑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佑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熏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
元丰七年,诏封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其辞曰:公昔骑龙白云乡,手抉云汉分天章,天孙为织云锦裳,飘然乘风来帝旁,下与浊世扫秕糠。西游咸池略扶桑,草木衣被昭回光。追逐李杜参翱翔,汗流籍湜走且僵,灭没倒影不能望。作书诋佛讥君王,要观南海窥衡湘,历舜九嶷吊英皇。祝融先驱海若藏,约束蛟鳄如驱羊。钧天无人帝悲伤,讴吟下招遣巫阳。犦牲鸡卜羞我觞,于餐荔丹与蕉黄。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被发下大荒。
【题解】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卒谥文公。唐宪宗时,因谏迎佛骨被贬潮州(今广东潮安)。宋哲宗元佑七年(1092),潮州人重修韩愈庙,苏轼写了这篇碑文。对韩愈的人格、思想、精神及其在文化上所起的作用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语言音调铿锵,句式错落有致。气势一泻千里而缓急得当,使文章显得气派恢宏而又生动灵活,堪称神来之笔。
10 回复:苏轼散文
黠鼠赋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拢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惟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俛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题解】
本文借一只狡猾的老鼠(黠鼠)利用人的疏忽而逃脱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最有智慧的人类,尽管可以“役万物而君之”,却难免被狡猾的老鼠所欺骗,原因全在做事时是否精神专一。专一则事成,疏忽则事败。文章故事生动,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11 回复:苏轼散文
儋耳夜书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题解】
一位朝中大臣,远戍荒蛮之地,得也,失也?在世俗眼中所失甚大。然苏轼却对那“民夷杂糅,屠酤纷然”的荒蛮之地感到温馨与亲切,以致夜游归来,偶有所得,对韩愈“钓鱼无得,更欲远去”的想法报之一笑。体现了随遇而安、大道自然的思想。
西汉第一代广陵王:刘胥,曾空手与熊、野猪等猛兽搏斗 (二)
最佳答案人物生平 封王广陵 刘胥,是汉武帝刘彻第四子,燕刺王刘旦同母弟,母为李姬。元狩六年(前117年)四月二十八日,被封为广陵王。
刘胥身材高大,体魄壮健,喜好游乐,力能扛鼎,空手与熊、野猪等猛兽搏斗。行为没有法度,所以最终没能成为皇位继承人。
加封食邑
后元二年(前87年),刘胥的父亲汉武帝去世,刘胥的幼弟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二月,汉昭帝加封刘胥食邑一万三千户。元凤五年(前76年)正月,刘胥进京朝拜汉昭帝,汉昭帝又加封刘胥食邑一万户(《汉书·昭帝纪》作食邑一万一千户),赐钱二千万、黄金二千斤(《汉书·昭帝纪》作黄金二百斤),赐给宝剑两柄、安车一辆、乘马八匹。
元平元年(前74年),汉宣帝刘询即位。本始元年(前73年)七月,汉宣帝封刘胥的四个儿子:刘圣、刘曾、刘宝、刘昌都为列侯,又封刘胥的小儿子刘弘为高密王。用来表彰和赏赐的东西都很厚重。
诅咒皇帝
当初汉昭帝在位时,刘胥见汉昭帝年少无子,有觊觎帝位之心。而楚地崇巫信鬼,刘胥请来楚地女巫李女须,让她下神诅咒。李女须哭泣说汉武帝的灵魂附在她的身上,周围的人都匍匐在地。李女须说我一定让刘胥当天子。刘胥赐给李女须很多钱,让她到巫山祈祷。元平元年(前74年)四月,正巧汉昭帝去世,刘胥误认为是李女须祈祷灵验,说她是位了不起的巫师。并杀牛庆祝祈祷灵验。
元平元年(前74年)六月,昌邑王刘贺被征召入京立为皇帝,刘胥又让巫师祈祷诅咒。昌邑王刘贺在位二十七天被废,刘胥越来越信任李女须等人,屡次赐给钱物。
汉宣帝即位时,刘胥说:“太子的孙子为什么反而能够被立为帝呢?”又令李女须像以前那样祈祷诅咒。另外刘胥的女儿是楚王刘延寿王后弟弟的妻子,屡次互相馈赠礼物,私下通信。地节元年(前69年)十一月,刘延寿因谋反自杀,审讯牵连到刘胥。汉宣帝下令不要治罪刘胥,还赐给他黄金前后共五千斤,其他器物也赏赐很多。刘胥又听说汉宣帝立了太子,对他的姬妾南等人说:“我终究不能立为天子。”于是才停止诅咒。
后来刘胥的儿子南利侯刘宝因杀人被剥夺爵位,回到广陵,与刘胥的姬妾左修通奸。事情被发觉,关进监狱,后来被诛杀。丞相胜之上奏剥夺刘胥的射陂草田,分给贫民,奏折得以批准。刘胥又让巫师像以前一样诅咒。
自缢而死
五凤四年(前54年)正月,刘胥诅咒之事被发觉,有关官员追查此事,刘胥非常害怕,为了灭口,毒死巫师与宫人二十多人。公卿请求诛杀刘胥,汉宣帝派廷尉、大鸿胪前往审讯。刘胥谢罪说:“罪该万死,这些罪状,确实都有。不过事情已过很久,请允许我回去仔细想想再全部招供。”刘胥见过使者后回宫,在显阳殿设置酒宴,与太子刘霸及女儿刘董訾、刘胡生等夜饮,让他宠幸的姬妾郭昭君、赵左君等鼓瑟歌舞。刘胥自作歌唱道:“人之所以想长生不老,是为了安逸享乐没有尽期。可是我这一生,总不快乐,还非活到头干什么!奉守天子给我的期限吧,不得再多活一会儿了,看那钦差的千里马,停在驿站等着上路。黄泉之下,幽深无底,人终究是要死,何必为死而痛苦伤悲!活在世上以何为乐,在于能随心所欲,现在我出来进去没有快乐,就来次短暂的痛快。蒿里在召唤我去,它那廓门我已经看见。死这件事,可不能用钱雇人代替,只能自己去死!”刘胥身边的人流着泪轮流为他斟酒,酒宴直到鸡鸣时才散。刘胥对太子刘霸说:“皇上待我很重,而我太辜负皇上。我死后,尸骨应当暴露在外。如果有幸允许安葬,也应薄葬,不要厚葬。”随即用绶带自缢而死。他宠幸的姬妾郭昭君等二人都自杀。汉宣帝加恩,赦免刘胥的几个儿子死罪,都免为庶人,赐刘胥谥号为厉王。
趣闻轶事
刘胥被剥夺射陂草田之后,他的宫园中枣树突然长出十几根嫩茎,茎正红色,叶子像素丝一样的白。池水变红,鱼死。白天有老鼠在王 *** 中后肢站立起舞。刘胥对姬妾南等人说:“枣、水、鱼、鼠这些怪异很可恶。”过了几个月后,诅咒之事果被发觉。
历史评价
班固《汉书》:“胥壮大,好倡乐逸游,力扛鼎,空手搏熊彘猛兽。动作无法度,故终不得为汉嗣。”
史书记载
《史记·卷六十·三王世家第三十》
《汉书·卷七·昭帝纪第七》
《汉书·卷八·宣帝纪第八》
《汉书·卷六十三·武五子传第三十三》
陵墓
天山汉墓,亦称广陵王墓,是刘胥夫妇同茔异穴合葬墓,位于江苏省高邮市湖西天山镇,1979年市采石场在开采石料时发现。墓坑深18米,东西宽23米,南北长28米,
墓道长60米,墓顶封土5米有余,墓室填土约两万方。棺木南北长16.65米,东西宽14.28米,以珍贵楠木制成,折合木材545.56立方米,以结构复杂,规模庞大,稳重壮观,构件比例协调。墓中出土有代表汉代较高等级礼仪的楠木垒成的“黄肠题凑”、金缕玉衣残片,其中还出土大量玉器、铜器、漆器、陶器、木佣、车等器物。出土的随葬品中的漆器、木雕制作非常精美,特别是漆塌、木履和成套的浴具为汉代考古少见。天山汉墓的出土为研究汉代葬制提供新的考古资料。该墓1982年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家庭成员 父母
父亲:汉武帝刘彻
母亲:李姬
兄弟
长兄:戾太子刘据
次兄:齐怀王刘闳
三兄:燕刺王刘旦
五弟:昌邑哀王刘
六弟:汉昭帝刘弗陵
妻妾
南(名南,姓氏不详)
左修,与刘胥子刘宝通奸
郭昭君,因诅咒之事自杀
赵左君,因诅咒之事自杀
子孙
儿子
刘圣,封侯爵
刘曾,封侯爵
南利侯刘宝,因杀人被剥爵,后与父妾左修通奸被杀
刘昌,封侯爵
高密哀王刘弘,刘胥少子
广陵孝王刘霸
女儿
刘氏,楚王刘延寿王后弟弟的妻子
刘董訾
刘胡生
孙子
广陵共王刘意,刘霸之子
广陵靖王刘守,刘霸之子
高密顷王刘章,刘弘之子
曾孙
广陵哀王刘护,刘意之子
广陵王刘宏,刘守之子
高密怀王刘宽,刘章之子
玄孙
高密王刘慎,刘宽之子
古人常说“静以修身”,做到什么的人能成大事? (三)
最佳答案在中国古代,发生蝗灾时,人们为什么不吃蝗虫呢?困扰中国农民数千年的“蝗灾”,为什么现在很少见了?今天我们就来重点讲一讲这个问题。蝗虫俗称“蚂蚱”,蝗虫的种类非常多,在生物学分类上有一个蝗总科,地球上大约有1万多种昆虫属于蝗总科,分布最广泛的蝗虫则是飞蝗。蝗灾,通常就是飞蝗所造成的。但是,现在,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蝗虫在我国已经成为一道特色美食了,甚至在有的地方,野生蝗虫已经不够吃了,还需要养殖,这一点和小龙虾的“传奇经历”非常类似。当然,养殖蝗虫也需要做好防护工作,蝗虫一旦从大棚当中大量逃逸,会对周围农田里的庄稼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蝗虫
困扰中国农民数千年的“蝗灾”为什么会消失呢?难道真的与“吃货”有关吗?答案是否定的!小范围的“蝗灾”在全球范围内都没有消失,甚至在发达国家也有蝗灾,只不过,农业科技发达的地区,蝗虫不足以造成一种自然灾害而已。
在塑料大棚里养殖蝗虫,要做好防护工作,最好在养殖基地的周边饲养一些鸡和鸭,它们会把逃逸出来的蝗虫捕食干净。在自然界,蝗虫也是有天敌的,蝗虫的天敌主要就是青蛙和鸟类。农田当中少量的蝗虫,并不会对庄稼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因此,蝗虫和蝗灾是两回事儿,靠吃的办法解决蝗灾,是现代人天真、浪漫的想法。
小麦,农田使得生态环境单一化
第一:蝗灾与人类破坏生态环境
蝗灾的发生往往与气候的变化有关,所以,在中国古代,蝗灾与旱灾是紧密相连的。蝗虫喜欢温暖干燥的环境,故而有“久旱必蝗”的说法。蝗虫不仅喜欢吃水稻、小麦、玉米的叶子,而且还喜欢吃芦苇、稗、白茅以及一些蒿类植物的叶子。人类将大片的草丛、沼泽和林地开发为农田之后,就使得生态环境趋向单一化,在气候干旱的时期,随着农田周围草地的稀疏,蝗虫的栖息地就被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趋向于密集化,随着密集化程度的提高,繁殖也相应的加快了,并且走向布满水稻、小麦、玉米的农田,突破一定的临界点之后,就会形成蝗灾。蝗虫在一平方米的范围内最多能够达到数千只,甚至是上万只,因为它们是在空中飞翔的,如此密集的蝗虫,所到之处,遮天蔽日,庄稼尽毁,颗粒无收。在古代,因人类的剩余粮食不足,当农作物被毁之后,紧接着就会引起饥荒。
水稻,农田使得生态单一化
水灾、旱灾、蝗灾是古代农业社会的三大灾害,因蝗虫能够飞翔,所以,古代的蝗灾,其影响范围不亚于水灾和旱灾。从先秦时期开始,我国就有蝗灾了,《诗经》里记载道:“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其中的“螟螣”即是指蝗虫,当时的人们如何驱赶蝗虫呢?使用“秉畀炎火”的方法,就是在夜晚的时候,点火诱捕蝗虫。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的蝗灾呈现出频率越来越高发的态势,秦汉时期,蝗灾平均每8.8年一次,而到了明清时期,则增加到每2.8年一次,史书中记载的蝗灾次数,越到后来的历史时期越多,这与人类不断破坏生态环境有关。原始森林、草地的面积越来越少,生态呈现出单一化的趋势,蝗虫就越容易聚集。另外,历史时期,我国的气候从整体上来看,是趋向于干冷的,这在北方地区表现得十分明显,气候的干旱,也增加了蝗灾爆发的次数。
19世纪,人们用人力驱赶蝗虫
第二:治蝗与蝗灾的消失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蝗灾的发生与饥荒是紧密相连的,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对于蝗灾的治理。人们通常采用鸣金驱赶、火烧、捕杀等办法灭蝗,但是,这种办法,对于大面积的蝗灾,收效甚微,蝗灾发生之时,蝗虫的密度太高了,人们来不及驱赶和捕杀。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对蝗虫的科学认识知之甚少,老百姓通常把蝗虫当作是“蝗神”,遇到蝗灾时,往往烧香拜佛,求助于神灵,这更加耽误了灭蝗的时机,直到晚清民国时期,我国偏远地区乡村的农民,仍然把蝗虫当作是“神虫”,例如,1927年,我国山东省的高密发生了蝗灾,人们纷纷在堂屋或者田边摆起神案,上香祈求;1931年,江苏省北部一带发生蝗灾,当地的农民焚香祝拜,希望蝗虫早日飞走。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人们对于密集度非常高的飞蝗,是无能为力的,比较科学的做法,就是养一些鸡和鸭来啄食蝗虫,但是,鸡和鸭的数量毕竟有限,它们也捕食不了如此之多的蝗虫。而且,在中国古代,农民一般养不了多少鸡和鸭,因为饲养家禽和家畜是需要粮食的,在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年代,没有多少剩余的粮食。然而,有的时候,运气比较好,蝗灾来了以后,正好遇到了成群的飞鸟,于是,地里的禾苗就能够得以保全,如:《新唐书》记载道:“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贝州蝗,有白鸟数千万,群飞食之,一夕而尽,禾稼不伤。”《旧五代史》记载道:“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六月,许、陈、汝、蔡、颍五州蝝生,有野禽群飞蔽空,食之皆尽。”但是,这种情况是极少发生的。总的来说,当时的人们遇到蝗灾,还是“靠天吃饭”。
附着在植物上的蝗虫
最近几十年以来,蝗灾离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远了,仿佛消失了一般。为什么现在没有蝗灾呢?这主要得益于飞机在农业生产领域的运用。现在遇到蝗灾,人们可以使用飞机喷洒农药。飞机喷洒农药,可以有效地灭蝗。由于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蝗灾”的预报也非常的准确,能够提前做好防范,而在古代,蝗虫的出现往往是出乎意料的。
蝗灾作为一种灾害,现在已经消失了,但是,小范围的蝗灾依然有,即使是发生小范围的蝗灾,也不会形成灾害,因为我们现在有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蝗虫会造成粮食减产,但不会形成灾害,正如现在的水灾和旱灾一样,小范围内存在,但是不足以形成大的灾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们整个社会应对这些传统的灾害的能力是非常强的。因此,在21世纪的地球上,经济发达的地区,是不会出现蝗灾这样的传统的灾害的。
飞机在农业领域的运用
使用农药灭蝗,蝗虫会不会产生耐药性呢?蝗虫与细菌是不同的,细菌的繁殖非常快,生物的繁殖快,意味着进化就快,人们频繁地使用抗生素,细菌会变异,形成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但是,蝗虫、老鼠毕竟是多细胞动物,繁殖和变异的相对于细菌来说是非常缓慢的,只要人类合理使用杀虫剂、灭鼠药,昆虫和老鼠是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的。
综上所述,现在没有蝗灾了,是因为农业科技进步的原因,与蝗虫是不是成为了一道美食无关。事实上,养殖蝗虫,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防止蝗虫逃逸。人类靠吃的办法,是解决不了蝗灾的,除非遇到了“白鸟数千万”、“野禽群飞蔽空”的情况,才能够依靠天然的食物链的办法解决蝗灾。
了解了上面的内容,相信你已经知道在面对高安饭店灭老鼠时,你应该怎么做了。如果你还需要更深入的认识,可以看看法构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