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27章 :善行无迹,善言无瑕 (一)

最佳答案2021.04.28周三Day118

《道德经》第27章 善行无迹,善言无瑕

【原文】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译文】

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

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过失;

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

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

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

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

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

所以善人可以做为不善人的老师,

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

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

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解读】

第一,“善行无辙迹”。

真正的高明和智慧是“善行无迹”,不露痕迹,这正是道的自然无为、自然不痕之表现。也就是说,只有符合了道,才能产生真正的聪明智慧。

真正聪明的人善于学习,择善而从,以善为师,亲善远恶。而这个学习,不在于老师和所谓的资质,关键却在于自习自得,自我领悟,功夫到家,水到渠成,无师自通,一通百通,这是最高的学习能力。

所谓“大智若愚”,那些看起来愚笨木讷的人,往往蕴藏着大智慧、大聪明。

真正聪明智慧的人,不显山不漏水,不锋芒毕露,懂得和光同尘,韬光养晦,时期一到,才果断出手,从而脱颖而出,一鸣惊人。

我的感悟:现在的我与真正聪明智慧的人相距遥远,但是现在的我能做到“行善”——尽己所能去帮助他人,最好做到“不露痕迹”。因为“不让人觉察的关怀才是体贴。”

第二,“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天下万物,各有其性,各有其才,各有所属,圣人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善于利用万物,不放弃、不遗漏任何一个,有教无类,使之各适其性,各尽其才,各尽其,用各得其所。

那怎样做到这一点?

答案是自然无为!让各物发挥自然之性,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自身,都能发展好自己,天下自然可达到大治。这是符合大道的,是隐而不遗不露的智慧。

最高明的功夫和境界是自然天成,浑然一体,了然无痕;最高明的行为,都是执道而行,审视度势,顺其自然,绝不想当然,或者一厢情愿的勉强为之。

我的感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竭尽全力去引导孩子们快乐学习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第三,“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也就是说:善人可以做为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我的感悟:所有遇见的人,不管是善良的人,还是不善之辈,我都要心怀一颗感恩之心。为什么?因为善良的人是我的榜样,从他们身上,我能学到如何行善。相反,不善之辈也是我的老师,他们的表现会给我敲警钟——不良行为不可取!扬长避短,择善而从,这就是我的想法。法

道德经(49)善者吾善,不善吾善 (二)

最佳答案第四十九章 善者吾善,不善吾善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没有一般人的私心,而以百姓之心为心。

对善良的人善待之,对不善良的人也善待之,于是天下归于善良。

对守信的人信任,对不守信的人也信任,这样天下归于诚信。

圣人治理天下,收敛净化人心,使之归于淳朴的状态。

百姓都专注他们的视听,为圣人则致力于掩塞他们的耳目,使之回归到孩童赤子的状态。

注释

[1]无常心:没一般人的私心。

[2]德:同得。

[3]歙:吸气。收敛。

[4]皆孩之:使回归到婴孩天真无邪状态。

本章说明圣人循道而行,无私心,大公无私,有教无类,行不言之教,爱养万物,他的至德至信行为,无心成化,但能感染百姓,使天下也归为德信,从而做到无为而治。

圣人自己虚心清静,内心淳朴如赤子,也影响得天下人心回归单纯,天下无争,一派和谐,不德而德,不信而信,不治而治。

老子所说的状态也许是难以实现的理想状态,但至少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是君主治理天下,还是一个人办成事情,都不能抱执着之心,不能太自私,也不能目的性太强,而应该顺从规律,不勉强从事,也不必问结果,这样,就能做到无为而治,自然而然地取得成功。

道德经·善为道者作品译文 (三)

最佳答案在古代智者的观念中,善于实践道的人并不彰显自己的聪明才智,反而更注重培养他人的淳朴与真诚。社会动荡和政风败坏往往源于人们的虚伪与欺骗。运用机智与巧谋治理国家往往招致灾祸;而遵循质朴的原则来治理,才能真正保障国家的安宁与繁荣。这两种治理方法反映了深刻的治理法则。理解并坚守这些法则,就是达到了玄德境界,这是一种深奥莫测、遥远而难以触及的智慧。玄德的深邃与广阔正如道的本质,它隐匿于万物之中,回归到自然的纯朴状态。只有与道同行,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实现最大的和谐与成功。这样的治国理念,旨在引领社会回归其本质,而不是试图操控表面的繁荣。

《道德经·善为道者》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著作,为《道德经》第六十五章。该章节主要阐述了道家学派关于治国理政的观点,强调无为而治,反对机巧与权谋。

道德经·善者吾善【译文】 (四)

最佳答案在道德经的篇章中,圣人的德行展现了一种无私的境界,他们以民众的福祉为己任,不因人的善恶而有所偏爱。对善良之人,他们施以善待,而对于不善之人,也以同样的仁慈对待,这样的行为使得整个时代的道德风貌趋向于纯善。对于守信用的人,他们给予信任,即使面对不守信的人,也坚持公正的原则,这样,整个时代的品德便归于诚实无欺的基石。

得道的圣人治理天下,他们抑制个人的私欲和偏见,力求与百姓的心意相契合,让民众的视听专注于公共利益。他们以引导而非强加的方式,使百姓回归到如同婴儿般纯真自然的状态,这种返璞归真的治理理念,是道德经对于理想社会秩序的描绘。

我们通过阅读,知道的越多,能解决的问题就会越多,对待世界的看法也随之改变。所以通过本文,法构网相信大家的知识有所增进,明白了善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