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概念及目的的区别
民事公益诉讼
民事公益诉讼是指一定的组织和个人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对违反法律、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按照民事诉讼程序依法审判并追究违法者法律责任的诉讼。其目的在于维护不特定多数人的民事权益,如消费者权益、环境资源权益等。
行政公益诉讼
行政公益诉讼则是指检察院认为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的行为违法,侵害了公共利益或有侵害之虞时,为维护公共利益,向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职责。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职责的,人民检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制度。其目的在于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纠正行政机关违法行政行为,保障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受侵害。
- 二、提起诉讼主体的差异
- 三、诉讼对象的区别
- 四、举证责任的分配不同
- 五、程序规则及救济方式的差异
本文提供了以下多个解答,欢迎阅读:
民事公益诉讼——民事公益诉讼与行政公益诉讼区别

导语:
在现代社会中,公益诉讼作为一种重要的法律手段,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民事公益诉讼与行政公益诉讼作为公益诉讼的两大分支,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和使命。本文将深入探讨民事公益诉讼与行政公益诉讼之间的区别,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种公益诉讼的特性和作用。
一、概念及目的的区别
民事公益诉讼
民事公益诉讼是指一定的组织和个人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对违反法律、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按照民事诉讼程序依法审判并追究违法者法律责任的诉讼。其目的在于维护不特定多数人的民事权益,如消费者权益、环境资源权益等。
行政公益诉讼
行政公益诉讼则是指检察院认为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的行为违法,侵害了公共利益或有侵害之虞时,为维护公共利益,向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职责。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职责的,人民检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制度。其目的在于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纠正行政机关违法行政行为,保障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受侵害。
二、提起诉讼主体的差异
在民事公益诉讼中,提起诉讼的主体通常是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如环保组织、消费者协会等。这些主体在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有权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而在行政公益诉讼中,提起诉讼的主体主要是人民检察院。当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不作为,致使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时,检察院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诉讼对象的区别
民事公益诉讼主要针对民事主体侵害公益行为。这些行为可能包括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权益等。民事公益诉讼的目的是通过追究民事主体的法律责任,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相比之下,行政公益诉讼的诉讼对象则是违法行使职权或不作为的行政机关。行政公益诉讼旨在纠正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督促其依法履行职责,以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四、举证责任的分配不同
在民事公益诉讼中,原告一般需要承担初步的举证责任,即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被告的违法行为以及该行为对公共利益造成的损害。然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举证责任可能会倒置,由被告来承担一定的举证责任。而在行政公益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具有特殊性。检察院作为原告,需要证明行政机关存在违法行使职权或不作为且致使公益受损的事实。同时,被告行政机关也需要对其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承担举证责任。
五、程序规则及救济方式的差异
民事公益诉讼遵循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在起诉条件、审理程序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民事公益诉讼多通过判决被告承担民事责任来救济公益。而行政公益诉讼则遵循行政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在起诉条件、审理程序等方面与民事公益诉讼有所不同。行政公益诉讼的救济方式主要是督促行政机关纠正违法或履行职责以保护公益。
总结:
综上所述,民事公益诉讼与行政公益诉讼在概念及目的、提起诉讼主体、诉讼对象、举证责任分配以及程序规则及救济方式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区别。这两种公益诉讼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和使命,共同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入了解民事公益诉讼与行政公益诉讼的区别和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从上文,大家可以得知关于民事公益诉讼的一些信息,相信看完本文的你,已经知道怎么做了,法构网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