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立案标准 (一)

最佳答案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立案标准:
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1、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的;
2、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十五万元的;
3、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不满五万元,但将已销售金额乘以三倍后,与尚未销售的伪劣产品货值金额合计十五万元的。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四十条,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什么是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以及立案和量刑的标准 (二)
最佳答案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是指以非法盈利为目的,违反产品质量管理法规,制造并销售伪劣产品,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关于此罪的立案和量刑标准,可以归纳如下:
立案标准: 销售金额或货值金额:若伪劣产品的销售金额达到五万元,或者货值金额超过十五万元,将被立案追诉。
量刑标准: 根据金额大小量刑:量刑的轻重主要依据伪劣产品的销售金额或货值金额。从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并罚款,到无期徒刑或没收财产不等。 单位犯罪:若单位犯有此罪,除了对单位进行罚款外,还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进行处罚。
在辩护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关键点包括: 主体身份:确认行为人是否为生产者或销售者。 主观故意:判断行为人是否明知所生产或销售的是伪劣产品。若行为人不知情或被欺骗,可能不构成犯罪。 行为性质:对行为性质的准确认定是定罪的关键。 金额计算:审查金额计算的合理性,确保量刑的公正性。 鉴定报告:辩护律师会审查产品质量鉴定报告的合法性和准确性,以确保定罪的准确性。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立案标准认定 (三)
最佳答案需要根据产品的销售金额及货值金额来认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构成。若销售金额达到五万元,或者货值金额达到十五万元,即可构成该罪。
1. 伪劣产品销售金额达到五万元;
2. 伪劣产品尚未销售,但货值金额达到十五万元;
3. 伪劣产品销售金额未达到五万元,但已销售金额乘以三倍与尚未销售的伪劣产品货值金额合计达到十五万元。
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罪的认定包括:
1. 主观上是否存在明知伪劣产品。如果行为人不知情,因缺乏故意而不构成犯罪。
2. 与一般违法行为的区别。若行为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但销售金额未达到五万元,属于一般违法行为,不视为犯罪,除非有特殊情况。
根据《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第2款,生产伪劣产品尚未销售,但货值金额达到十五万元,应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定罪处罚,不应无罪处理。该《解释》第2条第3款规定,货值金额应以违法生产、销售的伪劣产品的标价计算;无标价的,按照同类合格产品的市场中间价格计算。货值金额难以确定的,可委托指定的估价机构确定。
内容旨在提供帮助,如有其他疑问,请咨询专业律师。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第十六条,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1. 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
2. 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十五万元;
3. 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不满五万元,但将已销售金额乘以三倍后,与尚未销售的伪劣产品货值金额合计十五万元的。
经营假冒伪劣产品罪立案标准是什么 (四)
最佳答案经营假冒伪劣产品罪的立案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销售金额达到五万元:生产者或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其销售金额若达到五万元,则涉嫌犯罪,应立案追诉。
货值金额达到十五万元:即使销售金额未达到五万元,但若货值金额达到十五万元,同样构成犯罪,应予立案。
销售金额不满五万元但已售金额三倍与未售金额合计十五万元:在某些情况下,销售金额可能未直接达到五万元的标准,但如果已售金额的三倍与未售金额相加,总额达到十五万元,也视为达到立案标准。
标准旨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对于违反者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看完本文,相信你已经得到了很多的感悟,也明白跟伪劣产品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了,如果需要了解其他的相关信息,请点击法构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