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名同事捡到瓶可乐,后发生连环命案,真凶是谁?
本文分为以下多个解答,欢迎阅读:
6名同事捡到瓶可乐,后发生连环命案,真凶是谁? (一)

贡献者回答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大街上捡到食物或饮料,即便没开封,也不要轻易食用,它可能致命。
1977年1月4日晚,6名日本东京都港区品川车站的同事下班回宿舍,当六人经过一座电话亭时,其中一名女同事发现地上有枚硬币,硬币旁还有瓶未开盖的可乐。女同事以为是路人掉落的,因此将硬币和可乐都捡了起来,带回宿舍。
回到宿舍后,女同事便将可乐随手放在冰箱中。由于第二天不上班,6人在宿舍喝着酒、唱着歌,一直玩到凌晨一点多。最小的实习生,年仅16岁的桧垣明感觉有些口渴,于是她打开冰箱,拿出那瓶可乐,咕噜咕噜喝起来。
桧垣明越喝越觉得这瓶可乐口感不对,又苦又涩,她没有再喝,而是跑到洗手间,将嘴里还没咽下的可乐都吐出来。前后也就几分钟时间,桧垣明突然感觉身体乏力,继而跌倒在地,身体抽搐,失去意识。同事们赶紧将她送往医院抢救,可惜为时已晚,16岁的鲜活生命仅几分钟凋零。
尸检显示,桧垣明是氰化钠中毒,源头就是那瓶捡来的可乐。一瓶并未拆封的可乐,为何会含有氰化钠呢?而且还遗落街头,此事必有蹊跷。但警方原本只认为,这是一起单一事件,当时又没监控,想要找到凶手无异于大海捞针。
但让警方措手不及的是,桧垣明的死,仅仅是开始,一桩日本史上前所未有的连环命案,因一瓶可乐正悄悄拉开帷幕。就在桧垣明死亡当天的早上8点15分,毒可乐出现的电话亭旁,又一人中招了。一位中年男子捡到一瓶未开盖可乐,男子以为是送货的掉落的,便捡起打开瓶盖,咕噜咕噜喝起来,一口气喝了半瓶。
随后,中年男子口吐白沫,倒地不起,送医后也不治身亡,而死因同样是氰化钠中毒。讽刺的是,这名中年男子还是潜逃13年的逃犯,警方13年没抓到,再次找到他时,却被毒死了,真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话说回来,同一天2起毒可乐事件,两人死亡,警方如临大敌。然而,茫茫人海,如何去找凶手呢?要知道在70年代,没有监控,刑侦技术又落后,想要排查凶手绝非易事。警方只能从最笨的方法开始,以被发现的毒可乐地为原点,向四周扩散式搜索,寻找目击证人。
结果,在另一处电话亭附近,又发现一瓶毒可乐,而且在警方发现之前,一名高中生已经先一步发现。幸好这名高中生有事,想着办完事再喝,捡回一条命。氰化钠虽含剧毒,但在当时的日本想要获得易如反掌,因此警方也无法从源头查找有用线索,于是只能通过媒体,向全国滚动播报,警告大家捡到可乐一定不能喝,及时报案。整个日本一时间人心惶惶,甚至连超市便利店的可乐都卖不动了。
虽然此案一度陷入僵局,无从查起,但警方经过对几瓶可乐做检测,发现一个现象,几瓶可乐中的氰化钠含量越来越高。而且有人反映,2个月前就曾发现附近经常会出现未拆可乐,位置还时常变动。但这期间却并无中毒死亡的案子发生,于是警方大胆推测,凶手很可能从2个月前,就开始在做实验了,他在实验到底多少剂量的氰化钠可致人死亡,而最先死亡的桧垣明喝的那瓶,氰化钠含量为1.4-1.6g。
一个多月后的2月13日,第四瓶毒可乐出现了,伴随这瓶毒可乐出现的还有一名疑凶。39岁的大阪司机山崎,上班途中路过售货机买烟,售货机顶被人放置一瓶可乐,山崎便将可乐带回公司。由于毒可乐闹得沸沸扬扬,因此当山崎告诉同事,可乐是捡来的时,同事们都劝他不要喝,可他偏偏不听,认为不可能那么巧。结果如他所愿,中毒了,幸好同事齐心合力及时抢救,山崎被救回。
不过几天后,山崎却自杀了。自杀前,他曾跟妻子说:“因为自己不听劝,觉得很羞愧,没脸见同事了。”但是警方却怀疑山崎极有可能是凶手,而他也可能是畏罪自杀,为啥呢?因为正常来讲,明明知道可乐极大可能有毒,却不听劝阻非要喝,这就不正常。而且据说到了医院后,他还是自己走到急诊室的。所以有没有可能,经过几个月的测试,山崎已经知道氰化钠的致死量,因此自己喝的那瓶不足以要他命,他才能被救回?但为何此后他又自杀呢?虽然山崎疑点最多,但警方苦于找不到证据,而且人也没了,只能作罢。
此后,毒可乐再没出现过,但是紧接着却出现过2次毒巧克力事件,也是被人遗落在公共场合的整箱巧克力,也检测出轻量氰化钠,不过由于大家都十分警觉,并没有人死亡。因此,有人也认为,毒巧克力是模仿作案,实际上毒可乐真凶就是山崎,他自杀了,案件也就结束了。
不过,警方并无最终定论,只能将之当成一桩悬案,如今42年过去,此案仍未破解。不过即便真凶找到,也无法定罪,因为过了15年的追诉期。自从毒可乐事件出现后,改变了日本人的一个习惯,原本瓶装可乐,逐渐被罐装可乐替代,因为易拉罐一旦被打开,就很难恢复原样。
明白6名同事捡到瓶可乐,后发生连环命案,真凶是谁?的一些要点,希望可以给你的生活带来些许便利,如果想要了解其他内容,欢迎点击法构网的其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