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的来历是什么20个字简短

国歌的来历是什么20个字简短

导语

国歌,是一个国家尊严与荣耀的象征,是亿万国民共同心声的回响。它以独特的旋律和鼓舞人心的歌词,激发着每一个公民的爱国情怀和对祖国的无限忠诚。每当国歌奏响,无论是身处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人们的心中都会涌动起一股难以言表的自豪与激动。本文旨在简要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来历,带您走进这首经典旋律背后的历史长河。

国歌的历史沿革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歌经历了多次更迭。从民国初期的《中华雄踞天地间》到北洋政府时期的《卿云歌》,再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义勇军进行曲》,每一首国歌都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民族情感。其中,《义勇军进行曲》以其激昂的旋律和鼓舞人心的歌词,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和共鸣,最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最初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1934年秋,剧作家田汉为该片创作了一首长诗,其中最后一节诗稿被选为主题歌的歌词。然而,田汉在完成歌词后不久就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在狱中,他依然心系祖国,坚定了用文艺作品鼓舞抗日斗志的信念。好友聂耳得知后,主动要求为这首歌词谱曲,并以惊人的完成了曲谱初稿。在躲避国民党政府追捕的颠沛流离中,聂耳完成了曲谱定稿。这首凝聚着中华儿女“不做亡国奴”怒吼的革命战歌就此诞生。

国歌的正式确立

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这一决定体现了全国人民对于抗日战争胜利成果的珍惜和对民族精神的尊重。随着新中国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正式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进一步明确了国歌的宪法地位。

国歌的意义与影响

《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寄托着全体国民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歌曲的旋律激昂、歌词鼓舞人心,每当响起都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它不仅是国家尊严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体现。在各类重要场合和重大活动中奏唱国歌,已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仪式和精神寄托。

了解了上面的内容,相信你已经知道在面对国歌的来历时,你应该怎么做了。如果你还需要更深入的认识,可以看看法构网的其他内容。